互聯網金融無疑是當前熱門的金融話題之一,盡管無數后來者前赴后繼想擠入賽場,但是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行業其實處處充滿著殘酷的競爭。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金馬甲網站獲悉,一家今年初剛剛獲得互聯網支付牌照的企業欲轉讓其100%股權,且報價只有4000萬元。
窺一斑而見全豹,截至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共發放250張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互聯網支付牌照有90家左右。據易觀智庫EnfoDesk《2013年二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季度監測》數據顯示,前七家(支付寶、財付通、銀聯網上支付、快錢、匯付天下、易寶支付、環迅支付)市場份額占比97.3%。其他80多家市場份額共計僅2.7%。由此可見,即便是在如日中天的新興行業中,食不果腹者仍然不少,變賣身家者更是不乏其人。
多位第三方支付從業及研究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沒有跡象表明央行會收緊第三方支付牌照發放力度,但行業集中性正在加強,加之許多企業申請到牌照后,并未實際開展業務,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獲得牌照的支付企業轉讓股權,甚至不乏依靠轉讓牌照獲利的企業。
行業洗牌期正在臨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金馬甲網站上看到,該掛牌項目未透露具體單位名稱,僅標識“某支付牌照公司100%股權轉讓”,注冊資金為1億元,獲得牌照時間為2013年1月。
據金馬甲網站介紹,上述項目的核心資源為:硬件服務器12臺,成熟運營的互聯網支付系統1套,擁有熟悉互聯網支付領域的核心員工12名。公司的每月基礎交易量“約2億元”。該項目的轉讓價格為4000萬元,轉讓有效期截止今年12月5日。
據了解,自中國人民銀行2011年5月首發第三方支付牌照,迄今已有250家機構獲頒支付業務許可證,而從央行官員的公開言論看,央行還將繼續發放。
今年6月29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周金黃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預計今年年內獲得支付牌照的公司將達到260家左右。
2013年8月13日,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出席第十二屆中國互聯網大會指出,互聯網支付企業的支付總量大體是6萬億元人民幣,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真正的互聯網支付企業大概是100家,可能近還有一批牌照要發出來。
一邊是互聯網支付牌照不再稀缺,另一邊大多數支付企業市場份額極低。
據易觀智庫EnfoDesk《2013年二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季度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二季度,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13409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7.1%,與2013年一季度相比有明顯增長。
與2012年數據相比,行業集中度再次增強,行業洗牌期正在臨近。
今年二季度,支付寶、財付通、銀聯網上支付分別以46.3%、20.0%和13.1%占據市場前三位,共計占據79.5%的市場份額;市場占有率前7位的企業(支付寶、財付通、銀聯網上支付、快錢、匯付天下、易寶支付、環迅支付)市場份額占比97.3%。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2年支付寶、財付通、銀聯網上支付分別占49.2%、20.0%、9.3%,前三位共計占據市場78.5%份額。
“互聯網支付競爭激烈,價格戰對于后進入者和創新能力不強的企業,利潤空間極小,大多數企業做成盈利都較為困難,因此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有轉讓的意愿。”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規模掣肘小企業發展
“支付行業是一個微利行業,企業需要有足夠的規模才能夠發展。”來自某家排名前列的互聯網支付企業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小規模的互聯網支付企業發展很難,只有足夠大的規模才能攤薄成本。”
截至目前,在國內互聯網公司中,騰訊、百度、阿里巴巴、新浪、網易、盛大六家企業都推出了自己的支付工具。這些企業攜創新利器占盡支付先機,不惜以價格戰拓展市場,爭取更大市場規模。而對于其他互聯網支付企業來說,一方面,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難以做大規模,而另一面,做不大規模又難以降低成本。
今年6月,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已超過10萬億元。預計到2015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將接近14萬億元人民幣。
“眾多互聯網支付公司正面臨惡性循環,互聯網支付競爭激烈,價格戰對于后進入者和創新能力不強的企業,利潤空間極小。”張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政策環境的逐步規范,第三方支付市場呈現出運營主體企業多元化、支付形式多樣化、支付領域縱深化發展,而競爭主體極有可能只是排名靠前的企業。
支付市場正逐步走向成熟,無論是作為傳統市場龍頭的銀聯,還是占據互聯網支付半壁江山的支付寶,都在加快整合線上線下資源。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雖然第三方支付領域或能容納更多企業,但大融合將為整個第三方支付產業的發展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豐富的創新機會,促進支付行業差異化競爭格局的形成。
中悅聯支付 銀聯POS機 封頂POS機 移動POS機 安裝咨詢熱線:022-23447568 18602297376